促进消费市场回暖,我们的思路还需再拓展
发布日期: 2020-03-26 08:47:31 来源: 工人日报

百姓手里有钱、愿意花钱、赚钱不难,才会有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;企业能够撑过疫情关、有能力提供多样服务和产品,让消费者有产品消费、有地方消费、有兴趣消费,从而打通生产到消费的循环体系,才能为市场的兴旺提供更多活力。

据3月24日《经济参考报》报道,国内疫情逐步稳定,消费市场正在复苏。目前,商务部、发改委等部门正在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。多地政府部门和商家启动家电、电子产品市场促销活动,鼓励绿色智能消费,促进产品更新升级。专家表示,随着疫情好转和政策效果显现,消费市场回暖步伐正在加快。

 

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,人们减少外出购物,取消聚餐聚会,非生活必需类商品销售和餐饮业受到明显影响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1月份至2月份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.5%。而这只是经济社会受损的一个方面。放在全国范围看,如此规模的经济体停摆,经济复苏压力之大确实不可低估。

除了民众消费信心走低的主观因素,还有不少客观因素。比如,各地疫情防控风险程度不同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不同,相应举措自然不同,导致地区之间存在复苏经济措施的对接障碍,加之有的地方过度防控,复工复产手续多、程序繁琐;国际防疫形势日益严峻,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外贸相关行业的恢复。

在此背景下,出台一些短期刺激政策来消除市场抑制因素,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,加快消费恢复性增长,十分必要。

当前各地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。比如,有的地方下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;有的低风险地区之间全面恢复城乡道路、公共交通运输服务;有的地方鼓励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占道经营;有的城市在不同领域发放消费券,甚至地方主政领导自费“下馆子”引导市民消费。比如,南京67万人次摇中消费券,5天带动餐饮、体育、图书等消费近千万元。这些举措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民众消费信心,推动着餐饮、购物等行业的“满血复活”。

促进消费市场回暖需要兼顾需求侧和供给侧——百姓手里有钱、愿意花钱、赚钱不难,才会有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;企业能够撑过疫情关、有能力提供多样服务和产品,让消费者有产品消费、有地方消费、有兴趣消费,从而打通生产到消费的循环体系,才能为市场的兴旺提供更多活力。

一方面,要打通现实中的堵点。比如,不同地区政策落实的进度不同,拿“取消外地人员返岗不合理限制”来说,两地落实进度不一,员工返岗复工复产难免受阻;一些地方对相关行业的扶持补贴集中在少数行业甚至少数企业,帮扶措施不够精细化;有的地方发放消费券、文旅券相对简单粗放,未能充分估计本地财政能力及行业发展的实际困境,等等。

另一方面,在促进消费增长长效机制上做文章。正如干涸的田地,一场大水漫灌缓解的只是燃眉之急,长期看更需要涓涓细流的灌溉、缓缓浸透的春雨。因此,要从促进稳岗就业、完善消费制度和消费环境等方面入手,建立起更加经得住风雨考验的经济发展长效机制。

应对疫情大考,促进消费市场回暖,我们的思路还可以再拓展,寻找机会实现新的突破,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模式。比如,“互联网+复工复产”“云开业”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多启发;文旅、养老、育幼等传统线下服务业加快线上化布局,成为就业新增长点,等等。这些都为我们拓展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。

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是暂时的。随着各地复工复产和促进消费政策不断出台,经济社会的整体运行会步入快车道。期待能够有更多因地制宜的举措落地,有效提振消费信心,让被冻结的消费需求加速释放,让消费市场的回暖更快一点。这是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期待,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。

关键词: 消费市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