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币炒鞋炒盲盒……成潮流 小心被“割韭菜”
发布日期: 2020-07-06 10:50:29 来源: 经济日报

“80后”炒股、“90后”炒币、“00后”炒鞋、“10后”炒盲盒……时下“万物皆可炒”似乎成了一种潮流,球鞋、服饰、玩具等商品均成为投机者热捧的对象,不少年轻消费者更是在所谓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涨幅的诱惑下进场,期待实现一夜暴富的神话。

然而,真实情况却是,一大批“接盘侠”成了被收割的“韭菜”。不仅大学生炒鞋惨遭“割韭菜”的新闻不绝于耳,以“炒鞋”而为公众所熟知的得物APP更是因屡被投诉售假货猫腻多,被中消协点名。

对此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,从商品本身的属性来看,球鞋、服饰、玩具属于日常消耗品,并不像股票、期货等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。例如,年轻人热衷的“品牌鞋帽”等商品,归根结底只能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,虽然会因稀缺性、流动性等原因在短期内出现价格波动,但消耗快、更新频率高等因素也会使其大幅贬值,只有极少的商品会因为历史、特殊文化印记等原因出现保值功能。

事实上,在“炒货”风潮背后往往有一个完整的、隐匿的利益链条,消费者要避免盲目跟风,不然只会成为被收割的“韭菜”。

“不以消费为目的,而是为获得高投资回报的炒作某些商品的行为,其出发点就错了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表示,部分投机者以“一夜暴富”“高回报”等为噱头,以“粉丝经济”为掩饰,利用线上社交群宣传推波助澜,甚至为参与者提供在线贷款放大杠杆。这种行为,名为“炒货”,实则是一种过度金融化的表现,往往会让金融风险意识不强的年轻消费者中招。

“‘炒货’这一行为已突破信息对称下公平市场交易的范围,这背后存在品牌方、资本方、二级市场交易APP和炒货客等多方共同组成的利益链条。品牌方通过饥饿营销限制商品供应量,资本方利用供需不平衡囤积居奇,交易平台打着快捷方便的旗号设置即买即卖平台,炒货客团体则入局控制商品价格短期波动,吸引散客去抢购商品,而最终被‘割韭菜’的正是心存幻想的散客们。”盘和林说。

业内专家表示,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“万物皆可炒”现象强化监督管理。盘和林建议,相关部门要全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加强对互联网炒货平台的监管和风险识别,遏制恶意炒作的不良之风。同时,要对盲目参与炒作的群体加强风险宣传教育,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和消费观。此外,各市场主体也应回归理性,摒弃短期套利幻想,避免被别有用心的投机分子利用。

甄新伟认为,对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金融监管部门来说,要加强金融风险教育普及和提示,尤其是让年轻人具备基本的金融风险识别能力,不要参与这样的“炒货行为”。同时,应重点打击炒货利益链,提早取缔炒货平台及融资服务平台。最后,积极引导社会闲置资金,进入受监管的金融机构理财平台或渠道,维护良好金融秩序。

关键词: 炒币 炒鞋 炒盲盒